基于這種觀念,有些動畫師認為動畫并非至關重要的必修課,全憑個人愛
好、隨機選擇即可.美國動畫師凱文·寇克(Kevin Koch)說:“對于動畫師來
說,分析、討論或是研究演員動畫、現實生活中人是怎么運動的比學習動畫本身
更為重要。雖說動畫最重要的是動畫,不過要記住,動畫師是‘傀儡師’而不是
‘傀儡’.j動畫師不同于演員,演員使用‘體驗派’(Method Acting)方式將自己
放在規(guī)定情境中不自覺地做動作,但動畫師不可能在做動畫時一直生活在那個
規(guī)定情境之中。相反,動畫師需要一直有意識地知道自己繪制的動面角色要做
什么動作以及要傳達什么情感。這是動畫師的動畫與演員動畫最大的差異,這
也是為什么在迪士尼公司早期開設的‘動作分析’(Action Analysis)課如此重
要,只有它才能給動畫師更多真正的啟發(fā)。”我相信所有動畫專業(yè)的師生看完這
段話都會發(fā)笑,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演員的“第一自我與第二自我”的關系,也不
了解“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工具、作品三者合一”是動畫藝術的特色(別問我啥意思,自
己找書看去,無數書都論述過這個問題)。
動畫師本能地把一個動作分解為若干極其細小的單元,這無疑對其繪制是
有幫助的,但也意味著動畫師不可能像真人演員那樣宏觀、整體地塑造一個
角色。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的陳廖宇老師在《為什么我的動畫加得很準確,但是動作還是不夠流暢?》博文中解釋了一味技術性地分解動作而不注重整體表
演的原因及后果。
在繪制以通常的運動規(guī)律為基礎、以流暢生動為目標的原動畫過程中,經
常會發(fā)生這樣的情況:看起來原動畫的位置和形態(tài)好像都很準確,但是動起來
后就是差那么一點點感覺,缺少那么一點點神韻。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先來打個比方。你有過把一個長長的面包切成一片一片的經歷嗎?
一個面包被切成很多片以后,如果精心地按原來的位置擺在一起,它呈現的還
是那個面包的形狀,而且不會變形,最多因為有縫隙使拼起來的面包顯得長一
點,但是神韻沒有變。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一片面包是錯誤的!它們本來就
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現在我們再來想象一下相反的過程,如果我們單獨地做
好一片一片的面包,然后把它們拼在一起,那么這個拼出來的面包的形狀將是
散的,缺少整體感,因為每片面包之間可能都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形狀或傾向,盡
管很微小,但是它們就無法構成一種更具整體感的形體和神韻。
轉載請注明:
信陽flash動畫制作公司:http://www.haldonestatewines.com/city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