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陽異質同構性審美制作動畫案例《變形金剛》
阿恩海姆認為,物理運動完全可以賦予那些能夠呈現出它們的力量和軌跡的形狀以生命感。從外 表看,自然界的事物存在著各異的形狀、色彩等狀態(tài),而藝術品或者藝術也存在著不同的表現形式, 但是追究起來,還要歸結到創(chuàng)造或者表現它們的力的作用的不同。他說:“這些自然物的形狀,往往 是物理力作用之后留下的痕跡;正是物理力的運動、擴張、收縮或者成長等活動,才把自然物的形狀 創(chuàng)造出來。大海波浪所具有的那種富有運動感的曲線,是由于海水的上漲受到海水本身的重力的反作 用之后才彎曲過來的...…·凸狀的云朵和起伏的山巒……樹干、樹枝、樹葉和花朵的那些彎曲的 、盤旋的或隆起的形狀,同樣也保持和復現了一種生長的運動。”②
阿恩海姆還認為,運用“力”作為媒介對事物的表現進行知覺,是一種特殊的審美認知。①魯道 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64年,第325頁。②同卜朽,第396頁 。 第三章動畫審美與動畫創(chuàng)意岡為特定的“力”往往是同人類世界中的某種事件,同人類靈魂深處某種 思想、理念、情感相聯(lián)系的。從本質上說,人的“內在情感”也是一種“力”的表現形式,只不過這 種力發(fā)生在內心深層罷了。正是因為在審美活動中存在著“異質同構”的特征,人們才能在外部事物 和藝術表現形式中,直接感受到一種生命的活力,感受到運動的存在,例如能夠從一幅靜態(tài)的畫中獲 得某種動態(tài)的感知。 動畫創(chuàng)作與電影創(chuàng)作的最大區(qū)別之一就在于圖像中力度的創(chuàng)作手段。電影中力的表現可以比較方 便地通過真人和真實的場景效果來實現,而動畫的力度感知形成則全部是由創(chuàng)作人員“畫”出來的, 這也是動畫作品中最為吸引人和建構賣點的部分,也是動畫為何能夠如此深受廣大受眾喜愛的根源之 一
。因此,觀眾在觀賞動畫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強烈的異質同構性認知心理傾向,即習慣性地將動 畫中的角色(人物或動物)、動作、場景所表現出來的特定的“力”同某種事件、某種思想、理念、情 感相聯(lián)系。確切地說,是在諸多的異質中尋找和感受到一種生命的活力,即使是人的“內在情感”表 現,也往往會被受眾感知為是一種“力”的涌動。 在動畫創(chuàng)作中,人們時常將內心的某種情結轉化在動畫造型、動畫情節(jié)、動畫風格等方面的“力 ”的表現上,例如,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風靡全球的美國動畫片《變形金剛》,便是美國人固有的“ 超人”情結的生動展現。
美國是一個高度重視個人的國家,個人英雄主義盛行。從美國歷史的本源看,就是一部用無數個 人奮斗堆積而成的歷史。首批踏上新大陸的人幾乎都是窮人,卻都懷著創(chuàng)造美好家園的強烈愿望和美 好憧憬。他們在荒蠻原始的土地上辛勤開墾,用自己的雙手打拼出天下。所以,在美國文化的設想中 ,英雄并不是高高在上、供人瞻仰的神,而是緣于自身。這其中,平民英雄最受尊重。他們往往出身 卑微,通過不懈努力最終到達頂峰,實現窮人變巨富,平民當總統(tǒng)的美國夢。這方面,超人也不例外 。超人在各種題材中出現都包含著兩種身份:一方面是來自外星球、擁有超能力的非凡人;另一方面 是普普通通的美國公民克拉克·肯特,也要經受生活、工作和感情的折磨;他一面以普通人的身份做 好為社會謀利的本職工作;另一面則是實現著光榮與夢想的超常人。這雙重身份鼓勵著美國人不滿足 于現狀,不斷上進,力圖能為社會、為人類、為宇宙做出超人般的貢獻。 以超人情結創(chuàng)造的《變形金剛》講述了一億年以前,在宇宙中的塞博特恩星球上生活著一種有思 想、能感覺的機器生命體。
他們分成了兩派:正義、崇尚和平的汽車人(博派)和殘暴、侵略成性的霸 天虎(狂派)。由于根本理念的差異,兩派的戰(zhàn)爭綿延不絕直到今天也仍未終結。雖然本片的構思并不 縝密,造型并非完美,情節(jié)也不夠吸引人,但是,這一部充溢著美國英雄主義的動畫片在中國曾經家 喻戶曉、婦孺皆知。動畫片所凸現的是擎天柱、威振天等動畫主角獨特的個人魅力,傳遞著美國英雄 主義的觀點——和平、團結、忠誠、謀略、勇于犧牲等。個人英雄主義的盛行,體現了美國人“一切 皆有可能,一切皆無極限”的信念,敦促著每一個“信奉”平民英雄偶像的人們像超人與變形金剛一 樣,赤手空拳打天下,努力奮斗贏未來。51
轉載請注明:
德陽flash動畫制作公司:http://www.haldonestatewines.com/city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