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賓中國動畫學派的創(chuàng)意與創(chuàng)作風格制作(名族性與戲劇化)
一、中國動畫學派的創(chuàng)意與創(chuàng)作風格 (一)民族性與喜劇化 1957年,中國動畫元老特偉先生提出的“走中國民族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的創(chuàng)作理念,一直 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動畫。幾十年來,中國動畫人借鑒自身悠久歷史的繪畫、雕塑、建筑、服飾,乃至 戲曲、民樂、剪紙、皮影、年畫等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創(chuàng)造出令世界動畫業(yè)為之驚嘆的動畫精品, 并以中國動畫學派的獨特風姿,引起廣泛關注和贊譽。50多年來,上海美影廠拍攝了近500部動畫片, 累計20 000多分鐘,其中在國內獲獎100多次,國際上獲獎70多次。1967年10月,周恩來總理在接見日 本電影代表團時這樣說:中國動畫片是中國電影事業(yè)中,找到了獨自方向的比較卓越的部門。
1.深厚的文化底蘊 觀賞中國動畫,我們能夠處處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鹿鈴》、《山水情》等水 墨動畫片,脫胎于中國畫中的寫意花鳥和寫意山水;《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等 傳統(tǒng)動畫片,借鑒的是中國古代寺觀壁畫;《漁童》、《金色的海螺》、《牛冤》等剪紙片,吸取的 是中國皮影和民問剪紙的外觀形式;《南郭先生》、《火童》則融合廠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的剛健風 格;在《三個和尚》中,人物的舉手投足,清新的背景音樂沒計,均借鑒了中國戲曲;《驕傲的將軍 》、《醫(yī)生與皇帝》,將京劇臉譜賦予角色。中國動畫片中描寫的神仙、鬼怪、法術也完全本土化, 像峨冠博帶、行走駕云的太白金星;時向鉆出地面、愛管閑事、矮得像地缸似的土地爺;穿著紅兜肚 、腳蹬風火輪,可以變成三頭六臂的白胖童子哪吒;手持如意金箍棒,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 ;能辨別忠奸、善惡的獬豸、諦聽;還有圖3.3《南郭先生》順風耳、千里眼、人參娃娃……這些植 根于中國神話、童話、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的動畫形象,全然土生土長,別無依傍,與古希臘、古羅 馬以及歐美等國的神祗、魔鬼、魔法、巫術迥然不同。即使繪寫現代生活的動畫片,從服飾習俗、環(huán) 境描繪到人物面貌、性格特征,也都純然是一派中國氣概。正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借鑒和對本土現實 生活的提純,使中國動畫片呈現出地道的中國風貌。
轉載請注明:
宜賓flash動畫制作公司:http://www.haldonestatewines.com/city132/